攻击行为 防御行为 捕食行为 繁殖行为 定向行为 动物社群与通信 节律行为 择居行为 迁徙行为
9 迁徙行为
动物迁移是指动物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原因而离开原栖息地,发生一定距离的移动,包括周期性迁移和非周期性迁移两类。在动物界中,类似的活动非常常见,对昆虫则称为“迁飞”,对鱼类则称为“洄游”,对哺乳动物则称为“迁移”。
迁移模式
周期性迁移通常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例如,候鸟因季节和繁殖每年春季返回繁殖地,秋季迁往南方越冬地,在水平方向上沿一定的路线周期性迁移,称迁徙。每种鸟类的迁徙路线不变,一般常沿食物丰富的近水地区迁移。
鱼类由于季节、繁殖和寻食等因素做一定方向的周期性迁移,叫洄游,可分为:生殖洄游,如淡水区的鳗鱼在生殖期游向深海产卵,称为远陆洄游;稚鱼洄游,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生殖期游往淡水中产卵,孵化出的稚鱼翌年春季随融化的冰雪水游入海洋;觅食洄游,鱼类为寻食浮游生物而集群洄游到食饵丰富的水域;季节洄游,鱼类因海水温度随季节变化而洄游到适宜温度的水域。
哺乳动物也因季节、繁殖和觅食等原因做周期性迁移。例如,北方驯鹿冬季南迁至针叶林带,春季则返回食物丰富的北方苔原带。除水平方向迁移外,还有垂直方向迁移。如山区寒冷季节,动物常向低处移动觅食。
此外,自然界的动物还存在非周期性迁移。一般在栖息地生存条件恶化时,例如,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或动物大量繁殖后,就会引起动物大规模迁移。
迁移的原因
现代生物学家认为,动物迁移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迁移的种类比不迁移的种类能够留下更多的后代。迁移大大方便了动物利用多种栖息地内并不是在任何时期都存在的资源,这样动物就更有可能利用那些变化无常和暂时性的食物资源,从而在自然选择中胜出。
在引起迁徙的外部因素中,日照的周期变化是一个最重要的因子。即使是在冬天,用增加日照长度的方法也可以诱发非热带地区很多种动物的迁徙行为。现在已有证据证明,很多动物体内激素的变化支配着它们的迁徙行为,比如鸟类。
另外,环境的变化有时会引起一些动物,尤其是很多昆虫的迁徙。种群拥挤无疑是一个诱发迁徙的重要因子。比如飞蝗,当种群拥挤时便产生群居型个体,这些个体比散居型个体具有更大的活动性,幼蝗的后腿变得比散居型个体长出近1/3,以便结成大群进行跳跃迁移,成虫则长出了宽大而强壮的翅膀,可以遮天蔽日地随风远征。
动物一旦处在适于迁徙的条件下,只要再具备一些诱发迁徙的环境因子,就会开始迁徙。鸟类和蝗虫等待良好的天气条件启程,鱼类等待合适的潮汐,而蚜虫的迁飞则必须等温度达到一定值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