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迁徙的研究
鸟类为什么会按照一定路线准确无误地来回迁徙,虽然生物学家们已经作了大量研究,但却仍然未能揭开其中的奥秘。直到目前为止,鸟类学家所提出的所有解释都还是一些假说而已。
有的从地球历史来考虑鸟类迁徙的起源问题,认为鸟类的迁徙习性起源于冰川时期。因为,在新生代第四纪曾发生过数次冰川运动,自北半球向南侵蚀,冰川来临,气候变冷,鸟类出于生计被迫南迁,等冰川退却时再北上。而冰川周期性的侵蚀和退却,使鸟类极易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定期性往返的迁徙生物遗传本能,于是便世代相传,形成习性。但此学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鸟类不迁徙,并且冰川期仅占鸟类生存历史的1%,如此短暂的时间,对鸟类遗传性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也排除不了在冰川期以前鸟类即已开始迁徙的事实。
有的人认为迁徙是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南迁越冬,是由于北方冬日食物减少,夏日北迁,是由于北方纬度高,日照长,这对于寻食、育雏有许多好处。对鸟类生理学的研究表明,鸟类生理的变化对迁徙有一定的刺激。秋季迁移前,鸟类积累了厚厚的一层脂肪。春季,由于日照渐长,可通过视觉神经系统而作用于鸟类的脑下垂体,转而刺激性腺活动。由于环境温度增高,减少了身体对能量的需要。而日照长,刺激了脑下部的睡眠中枢,引起鸟类处于兴奋状态,夜晚不安,活动加强,取食率增加,容易积累脂肪,保证了鸟类迁飞时所需要的物质储备,而且提高了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容易引起迁徙。
现在,大部分鸟类学者认为候鸟的迁徙是内在因素(如遗传性)和外在因素(光照、食物)所引起的综合性结果,内因是迁徙的根据,外因是迁徙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而且,鸟类的迁徙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逃避行为,而是一种主动的,看上去像是一种计划周密的旅行,有着准确的时间、路线和明白无误的目的地。小小的鸟类怎样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生物学界一个悬而未决的谜题。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由训练和记忆完成的,因为幼鸟在跟随亲鸟进行迁徙的过程中,沿途东张西望,不断地加强对迁移路线的记忆。例如,把英国的绿头鸭迁至芬兰去产卵育雏,待幼鸟长大之后,第二年则会返回芬兰而不是去英国繁殖。但是,有些鸟类,例如黄金鸻,在迁徙时却是幼鸟组群单独行动,仍能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
近年来,有些研究表明,鸟类有特别发达的“方位感”,能借助太阳和星辰的方位来判断局部时间,并决定迁移的方向。例如,有人将小鸟放入天体博物馆,在人为移动星辰的条件下做实验,结果证明,几乎所有的鸟都能根据星斗的方位飞向南方,而当星辰不见了时,候鸟则失去了定向的能力。但是,利用雷达对候鸟的迁促进行观测,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因为许多鸟类都能在浓云密布,毫无星光的夜晚照样顺利飞行,并不需要把太阳或星辰的主位作为自己飞行的指南针。
也有人认为,鸟类能感受到地球的磁场并加以定位,例如把有些鸟的腿上绑上一块小小的磁石,结果便迷失了方向。但也有些鸟类对磁场毫无反应。也就是说,所有的假说都有例外,难以自圆其说。由此可见,鸟类用以判别方向的系统可能是相当复杂的。
[上一页] |